《沒有競爭力的台灣米》
小蛙看到覺得滿值得一看~
一種打破過去的思考模式~
大家看看吧!
基本上,好好讀過國中程度的台灣地理,就不難回答以下的問題:台灣的農產品,在價格上為什麼沒有競爭力?因為,台灣耕地狹小。
上個禮拜六,朋友來我家煮麵,她煮麵,我等著吃麵。煮麵的人不簡單,她是我大學同學,畢業後,一頭栽入台灣農業。念法律系的卻跳去農業了,聽起來很詭異。好幾次,我問她,為什麼?畢竟,轉行很苦。
她說:台灣的農業很好,需要有人來幫忙,所以我就加入了。
一路,我看著她,一樣的年紀,她已經開車去過台灣很多鄉鎮,她理解不同區域的農業習性、產銷的艱難,她看過絕美的風景,也聆聽過不少老農的愁苦,在世代聯繫逐漸淡薄的當下,她卻努力與上了年紀的長輩搏感情、建立連結。她說:有些記憶,再不保留,就來不及了。
煮麵的人不簡單,她煮的麵來頭也不小,是米麵條,整個團隊全心研發了一年多的產品。米就是米,何苦成為麵條?她說,那是因為,台灣人的飲食形態,已經被小麥文化影響得很深、很深了,我們吃飯的頻率變得很少。再者,麵條容易於高級飲食接軌,米的價值提升卻有極限。
但是,要救台灣農業,非從「多吃米」做起不可。
朋友煮了薑黃口味的麵條,一碗麵,什麼佐料也不加,就要50元。
我嚷嚷著,太貴了,真是太貴了。
朋友說:「這是有機糙米做的。一個單位的進價是70元。」
「不是有機的話?」
「20元到35元都有可能。」
「有機好貴啊。」
「因為你消費的不只是稻米,還是一種意識,對土地友善的意識,對農夫尊重的意識,對乾淨飲食的意識,所以我們願意給農夫這麼漂亮的價錢。他會感受到,他在做的事情很有意義,他就會願意持續做有機。」
「可以保存多久?」
「冷凍的話,一個月。」
「太短了。」
「我知道,我們還在改善製造環境,希望可以提升到兩個月。但是,妳有想過嗎?其實食物的保存期限,本身就不應該太長。」
我點點頭,覺得有道理:「為什麼要做薑黃口味?」
「答案很簡單啊,也是救台灣農業啊,『哥哥牽弟弟』的思維,這樣一碗麵,不只有米的加入,也有薑黃的加入,這都是台灣農業的驕傲啊。」
吃到這,我漸漸覺得,這一碗麵50元,有這價值。
末了,我朋友跟我說一段故事:「為了做出這碗米麵條,我們延聘了一個博士生,是這方面的專業。有一天,他或許想到什麼,突然告訴我們,他的學弟妹,畢業後都被延攬到頂O、味O等食品大廠了。每一天,他們就是在實驗室裡,研究食品添加,怎麼讓食物吃起來,雖然沒那個成分,卻有那個味道。他們的薪水,都比他高⋯⋯」
朋友沒再說下去。我知道這個團隊,為了做出米麵條,為了讓食物還原他該有的味道,付出很多時間與金錢。但他們仍可能輸給,加了一堆添加物的食品。因為我們總是在乎價錢,比在乎價值多一些。不僅我們的工作文化,我們的飲食思維,甚至我們的人生,也是。
留言列表